海燕策略社区论坛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 > 海燕策略社区论坛登陆 > 正文

教指委规划教材|《电子材料计算》

时间:2025-03-28 14:59


前言

计算材料学是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化学、材料科学与计算机科学交叉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计算材料学通过建立描述材料行为的模型和借助计算机越来越强大的计算能力,来模拟和研究材料行为。材料模拟与计算已成为先进纳米材料、电子材料、能源材料、极端环境服役高性能材料等研究和工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和工具,也是连接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的桥梁。基于“实验—模拟—计算—数据”的系统研究模式旨在减少新材料冗长的开发周期和巨大的成本,已逐渐成为材料科学研究的基本范式。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计算材料学涉及的内容十分庞杂,对于计算材料方法的理解既需要掌握凝聚态物理和量子力学中的基本概念,也需要对算法和编程有一定的了解。本书面向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遴选计算材料学中的核心理论和方法,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向读者介绍各种计算物理方法的起源、理论基础、公式推导和发展趋势,进而阐明不同计算方法之间的关联性和互补性。本书一方面重视公式推导,另一方面也提供了大量的计算模拟实例,通过具体的案例剖析和上机计算,让学生掌握电子材料模拟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内容简介

《电子材料计算》

刘仕、施建章、彭仁赐 编著

定价: 79元

本书面向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系统介绍了计算材料学的核心理论与方法。内容涵盖从固体物理的基础知识(如晶体结构、电子能带和声子谱)到量子力学中的近似方法(如变分法和微扰理论),再到哈特里-福克方法与密度泛函理论等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此外,本书还深入探讨了赝势理论及其在固体材料计算中的应用,并结合具体算例,通过上机实验帮助读者掌握结构优化、能带计算等关键技能。同时,本书扩展介绍了分子动力学、相场法等可模拟较大时间和空间尺度的计算方法,以及近年来兴起的机器学习和材料基因组技术。特别是针对铁电材料的多尺度模拟实例,展示了如何整合不同计算方法,实现材料的理性设计与优化。最后,本书提供了若干电子材料相关的典型算例,包括半导体、铁磁、自旋和拓扑材料等,这些算例均可通过开源软件完成。

第1章

重点介绍固体物理中最为基本的概念,包括晶体的结构与对称性、固体中的电子与声子。对于能带理论和晶格动力学的理解是开展计算材料模拟的前提。同时,电子能带和声子谱也是我们研究电子材料时最常计算的物理性质,能帮助我们理解材料的光吸收、电输运、结构稳定性、热输运等关键性能。

第2章

介绍量子力学中的近似方法,主要包括绝热近似、变分法和微扰理论。这些内容对于已经学习了量子力学的读者而言并不陌生。变分法是许多计算化学和计算物理方法的基础,对于该方法的理解非常重要,也是学习后续章节的前提。微扰理论则是计算材料线性响应(如压电系数和介电常数)的基本思路。

第3章

关注哈特里-福克方法,这是计算化学的核心方法。本章从最基础的哈特里方法出发,介绍如何近似求解非相互作用的多电子体系的基本思路。哈特里-福克方法则是在哈特里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引入满足电子交换反对称性质的斯莱特行列式,求解正则哈特里-福克方程,获得多电子体系薛定谔方程的近似解。后哈特里-福克方法本质上是通过引入更多的斯莱特行列式,构建“更好”的尝试波函数。

第4章

介绍密度泛函理论。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是模拟固体材料的重要方法,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本章通过介绍托马斯-费米模型,引出密度泛函理论的基本思路。霍恩伯格-科恩理论证明了密度泛函理论能够严格求解多电子体系薛定谔方程,因此是本章的重点内容。通过推导科恩-沈吕九(Kohn-Sham)方程并与正则哈特里-福克方程比较,读者可以了解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方法的优势。本章也介绍了几个常用密度泛函和模拟固体材料的常用基组。

第5章

介绍赝势理论。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的赝势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针对固体材料的第一性原理计算与模拟,因此对于赝势理论的理解有助于在数值计算方面了解计算物理算法。本章首先介绍了赝势的起源和赝势构造的基本原则,之后着重介绍了三种被广泛应用的赝势,分别为模守恒赝势、超软赝势以及投影缀加平面波方法。

第6章

介绍提供了可以用于第一性原理上机实验的两个算例,均可以通过开源软件完成。通过上机实验,读者一方面可以了解结构优化、势能面构建、能带计算等计算材料模拟所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同时也能够加深对前几章介绍的核心概念与公式的理解,提高使用和开发计算材料方法的能力。

第7章

      重点介绍分子动力学方法,包括基于经典力场的经典分子动力学方法以及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围绕经典分子动力学方法,阐述了几种典型力场的基本构造与原理、运动方程的求解及积分方法,以及与不同热力学系综相关的背景知识。在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部分,对玻恩-奥本海默分子动力学和卡尔-帕林尼分子动力学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了两者的异同及联系。

第8章

通过分子动力学的上机实验,展示了模拟单晶铝拉伸过程的具体步骤。以LAMMPS为例,详细介绍了经典分子动力学模拟的输入文件设置及简单的后处理方法。此外,以水分子为研究对象,演示了使用CP2K进行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模拟的过程,涵盖了相关的操作细节。

第9章

介绍了在模拟介观尺度材料微结构演化领域被广泛应用的相场法,详细讨论了相场法中的序参数、总自由能及各种能量项、两类控制方程及其求解推导过程。以铁电相变为实例,介绍了相场模拟在信息功能材料中的应用。

第10章

介绍了有限元法在电子材料模拟中的应用,内容涵盖有限元法的基本原理、建模与网格划分方法,以及其在电子材料领域中的典型应用。基础理论部分包括泛函变分原理、欧拉格式与拉格朗日弱形式的推导,以及矩阵方程的求解过程。此外,还介绍了有限元法在模拟多场耦合行为和疲劳失效等复杂现象中的实际应用。

第11章

介绍了机器学习和材料基因组在计算材料学中的应用,内容涵盖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的基本概念和核心原理,并结合具体应用实例,展示其在计算材料学中的实践价值。对材料基因组的发展历程、当前研究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概述,并结合实际案例,说明其在材料设计与性能预测中的作用。

第12章

聚焦多尺度材料模拟,以铁电材料为例,介绍了如何将不同尺度的计算物理方法进行整合,从而实现铁电材料的理性设计与优化。本章由刘仕主笔。最后一章则提供了几类典型电子材料相关的计算实例,包括半导体材料、铁磁材料、自旋材料、拓扑材料等。所有算例和数据处理都可以运用开源软件完成。

本书可作为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同时也可为从事计算材料学研究的科研人员提供参考。希望通过本书的学习,帮助读者系统掌握计算材料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为从事相关领域研究和开发奠定基础。

丛书编委会

专家委员会主任:

郝  跃 中国科学院院士 海燕策略斫研究论坛

主编:

周益春 教授 海燕策略斫研究论坛

专家委员会和编委成员(按姓名拼音排序):

褚君浩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崔铁军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东南大学

邓龙江 中国工程院院士 电子科技大学

傅正义 中国工程院院士 武汉理工大学

蒋成保 中国科学院院士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刘永坚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人民解放军93184部队

毛军发 中国科学院院士 深圳大学

南策文 中国科学院院士 清华大学

邱志明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人民解放军91054部队

王中林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

严纯华 中国科学院院士 兰州大学

杨德仁 中国科学院院士 浙江大学

张联盟 中国工程院院士 武汉理工大学

济 中国工程院院士 清华大学

邹志刚 中国科学院院士 南京大学

陈延峰 教授 南京大学

耿  林 教授 哈尔滨工业大学

李金山 教授 西北工业大学

廖庆亮 教授 北京科技大学

林  媛 教授 电子科技大学

林元华 教授 清华大学

刘  仕 教授 西湖大学

刘马良 教授 海燕策略斫研究论坛

麦立强 教授 武汉理工大学

单智伟 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

孙宝德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

杨  丽 教授 海燕策略斫研究论坛

赵  翔 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

朱铁军 教授 浙江大学

丛书序

电子信息产业是彰显国家现代化、科技进步、经济水平、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从国家新兴产业、支柱产业发展成为大国崛起乃至世界竞争的制高与抢占产业。以电子、光子及相互作用而实现信息产生、传输、存储、显示、探测及处理的电子材料,是各类电子元器件、电子系统与装备(即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与先导,被列为国家信息化战略发展以及工程科技材料领域的核心基础。培养电子材料特色的高水平材料类应用型及研究型人才,是确保我国电子材料基础与先导能力、支撑电子信息产业崛起甚至世界领先的必然要求,也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列为新材料类人才培养的急缺方向。

材料学科是于1957年提出,并逐渐形成以研究材料成分、结构、制备、性能与应用的新兴学科。它有三个重要特性:一是“科学”和“工程”结合,既需要基础研究,又需要应用研究;二是多学科交叉,需要和物理、化学、冶金学、计算科学(包括数学)等学科相互融合与交叉;三是发展中的学科,材料的种类繁多、日新月异,其基础理论、关键技术甚至学科基础都不尽相同。我国材料科学起源于金属、陶瓷、高分子等结构材料,科学研究与产业技术相对成熟,材料类人才培养也形成了金属、陶瓷、高分子等三大特色体系,相应的教材也是围绕这三大体系所需的晶体结构、相图、加工、表征、服役等知识体系而建设。

利用电子运动效应及其受力、热、光、电、磁等载荷而发生性质改变的电子材料,表现出与金属、无机非、高分子显著不同的几大特性。一是显著依赖物理学科的基础理论与研究方法。电子材料不仅仅需要了解电子运动的电动力学、统计物理、量子力学等基础物理理论,电子装备、系统与元器件的微小化还高度依赖于电子相对论效应、原子层级的电子相互作用等,同时还需要发展电子、原子层级的实验表征方法。二是尤其需要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关联的理论与方法。电子运动尤其是原子层级电子材料中电子的运动,微观上需要掌握只有几个原子层厚度的二维材料的刻画理论与表征方法,宏观上又往往体现在信息的存储、传输、转换等性能,现代电子材料的性能极其依赖微观设计与调控机理,迫切需要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关联的理论与方法。三是电子材料要应用于电子元器件与系统,需要掌握数字电路、模拟电路、集成电路以及电子元器件等相关的原理、理论与方法。因此,现有从金属、无机非、高分子等研究需求出发的材料类教材体系,不能完全适应和满足电子材料的人才培养需求。

基于电子材料类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迫切性以及现有教材体系的不适应性,我们从电子材料类人才培养的化学、物理、材料科学、表征、计算以及器件知识需求出发,邀请了国内长期从事材料学科人才培养以及电子材料研究的教育工作者,编著了这套面向本科生的电子材料系列教材,包括《电子材料科学基础》 《电子材料理论物理导论》 《电子材料化学》 《电子材料固体力学》 《电子材料计算》 《电子材料信息科学与技术导论》 《电子材料表征技术》等,涵盖了电子材料的基础理论、设计制备、表征方法、服役行为及其器件与系统基础等各个方面,为电子材料类人才培养提供系统、完整的教材体系。同时,这套教材也凝练了电子材料的前沿创新成果,也可成为研究生、科研工作者以及产业界工程技术人才的参考用书,为推动电子材料领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内页展示

第一作者简介


刘仕

博士生导师,西湖大学物理系研究员。长期从事计算物理和计算材料学方向的研究工作,重点关注多尺度计算方法的开发与应用、以铁电氧化物为代表的功能材料中多层级结构的动力学行为,以及跨尺度耦合机制对宏观性能的调控规律。博士论文获宾夕法尼亚大学最佳博士论文奖,2017年荣获美国物理学会计算物理领域的 Nicholas Metropolis Award,并先后入选浙江省和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项目。自2013年以来,共参与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主持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面上项目及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多个科研项目。

丛书书目

(已出版和近期出版)